科技賦能蘭干村校村攜手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一所大學助力一個鄉村”典范
近日,石河子大學動物科技學院赴喀什肉牛科技小院團隊深入莎車縣蘭干村,開展為期數日的實踐交流與技術服務。這支由石河子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及青年學子組成的隊伍,帶著科研成果與技術方案,面對面服務村民,以專業力量精準對接鄉村需求,為蘭干村產業振興注入科技動能,生動詮釋了“一所大學助力一個鄉村”的深度協作典范。
技術培訓“接地氣” 田間課堂播撒致富種子
“青貯飼料水分控制在65%到70%最合適,太干或太濕都會影響青貯品質……”蘭干村村委會大院里,一場實用技術培訓會正火熱進行。動物科技學院孫新文教授手持圖表,講解牛羊健康養殖關鍵技術,身后展板上的飼料發酵對比圖、牛羊常見病圖譜清晰明了。
培訓緊扣養殖產業痛點,涵蓋牛羊健康養殖、青貯微貯規范、常見病預防等實用內容。劉良波教授拿起村民常用的塑料桶和量杯,演示飼料配比,手把手教大家用“手握成團、指縫見水不滴”的方法判斷水分;華登科副教授結合當地氣候,詳解全株玉米青貯和微貯技術。
“牛總拉稀是不是飼料問題?”“棉花秸稈粉碎后能直接喂羊嗎?”村民們踴躍提問,300余人參與培訓,領取600余份技術手冊,還記下了專家聯系方式。村民買買提·熱合曼說:“專家講的都是咱常遇到的難題,記下的步驟明天就能用在牛圈里,太值了!”
科研落地見實效秸稈變身“綠色金料”
蘭干村萬壽菊采摘后,秸稈堆積成山曾是難題——“以前要么爛在地里,要么燒掉,又浪費又污染。”村養殖合作社負責人說。如今,在石河子大學科技特派員項目推動下,這些秸稈正“點石成金”。
在萬壽菊種植地前,華登科副教授正采集樣本檢測。目前團隊在當地已建立三個示范點,本年度預計制作500噸全株玉米微貯飼料。微貯技術可以提高全株玉米粗蛋白含量,提高消化率,還能提高牛羊轉化率,使牛出欄時間平均縮短15天,實實在在的效益吸引了更多村民參與。
校村同心續情誼接力幫扶筑牢發展根基
“蘭干村的每一步變遷,都有石河子大學的影子。”石河子大學駐蘭干村第一書記馬永澤站在由校友合力建設的體育場上說。2024年11月,學校組織駐村工作隊扎根村里,幫建文化活動中心;近年,7支實踐團隊輪流駐點,在養殖改良、病蟲害防治等領域發力,形成“高校出智、鄉村出力、成果共享”的長效機制。
此次活動是學院踐行“產學研用”融合的又一實踐。未來動科院將持續發揮畜牧獸醫、農業資源利用等學科優勢,通過科研扎根、團隊駐點、培訓下沉等舉措,推動更多“實驗室成果”變“田間生產力”,讓科技之花在南疆鄉村綻放,為鄉村振興注入“高校力量”。
圖1 孫新文教授培訓牛羊健康養殖關鍵技術
圖2 參加培訓的養殖戶閱讀技術手冊
圖3 華登科副教授(左)與駐村第一書記馬永澤采集萬壽菊秸稈樣品
圖4 駐村第一書記馬永澤向三下鄉學生介紹蘭干村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