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在51團12連“訪惠聚”工作隊的配合下,石河子大學水利建筑工程學院劉洪光教授科研團隊成員夏漢基、孫科來到51團12連棉花鹽堿試驗地進行土壤采集工作,在200畝的實驗用地上,他們將土地劃分為若干區域,在每個區域里用特制的荷蘭鉆對0-100cm土壤隨機進行采土。
據了解,此項目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過提高土壤滲水性和肥力,達到棉花增產效果。前期劉洪光教授團隊已在這片鹽堿地用粉壟機進行了深耕,將傳統的翻耕深度由40厘米提高到60厘米。此外,他們還安裝了施肥罐,按梯度分別添加了1000g/畝、800g/畝、600g/畝的微生物菌劑,施肥完畢后進行灌水,為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石河子大學博士研究生夏漢基介紹說:“此次采集的土壤標本涵蓋了三個施菌梯度,沒有經過粉壟的土壤我們也進行了采集,這些標本將幫助我們深入剖析土壤的含鹽量、含水量,觀察在不同水分和鹽分條件下土層的動態變化。我們會進一步對這些標本進行研究,檢測土壤養分和酶活性,找到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為后期工作打好基礎。”
“訪惠聚”工作隊徐學彬表示,工作隊會依靠石河子大學科研力量繼續打造新型農業模式,全力配合科研團隊實施科技攻關,讓五十一團十二連昔日的板結鹽堿地煥發新生,變成疏松透水的農田,“喚醒”土地生產力。
(通訊員:楊濤、徐學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