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農學院赴三師纖油飼多功能型棉花新品種鑒定評價科技支農社會實踐團隊,深入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開展科技支農活動,給南疆棉花種植戶帶去高產優質的棉花品種和高效綠色的栽培技術,用科學技術推動農業發展,用青春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在四十四團原種連,團隊李志博老師基于目前南疆土壤鹽漬化嚴重、棉花種植過程中棉花耐鹽堿關鍵技術等產業問題,從作物耐鹽堿關鍵基礎理論及原理介紹、棉花播種出苗耐鹽堿關鍵技術等方面進行專題講座,重點涉及播前整地、培土改肥、耐鹽堿棉花品種推薦及其品種特征特性等內容。
在四十九團十七連,團隊林海榮老師針對棉花的營養診斷技術,講述不同時期棉花對營養元素的需求,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補救措施。
在五十一團十九連,針對我國飼料蛋白不足問題,聶新輝教授圍繞開發利用棉籽資源,結合第三師當前棉花種植情況,從棉籽蛋白質含量、棉籽蛋白應用前景等方面給團場職工和農戶們講解了棉花莖稈在飼料領域、食品領域以及發酵領域的應用。
科技講座之外,團隊成員在各連隊負責人的帶領下,深入農戶家中進行了棉花種植情況、棉籽油需求情況、生活和收入情況的調研,詢問農戶棉花種植過程中的困難,給棉農們發放知識手冊,幫助棉農解決棉花種植技術難題,鼓勵當地職工更好地種植棉花,充分發揮棉花的經濟效應。
據悉,農學院聶新輝教授團隊從2018年起多次在第三師四十四團、四十九團、五十一團等團場開展科技服務工作,組織開展專題講座,深入田間開展棉花調研,走入農戶進行問卷調查。經過多年的工作積累,在統一的栽培技術管理下對棉花新品種進行鑒定篩選,結合棉花纖維品質、產量及抗病性等重要性狀來綜合評價適宜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棉花新品種,建立了適宜當地高產優質高效棉花新品種示范區及輻射區。
(文字:常澤魏 王子義 圖片:徐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