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害是制約棉花高產的重要因素,“棉花病蟲害診斷與防治”成了戴在棉農頭上的“緊箍咒”。暑假期間,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智慧棉農,數字棉花”科技支農社會實踐團帶上自主研發的棉花病蟲害AI診斷與防治APP——棉醫生,前往八師121團開展實地測試,踏上鄉村振興實踐之路。
來到121團20連后,實踐團成員跟隨棉農走進棉田,了解當前棉花的病蟲害發生與防治情況。隨著深入棉田,實踐團成員發現了棉蚜的身影。“棉蚜是棉花生長期間面臨的主要蟲害,多附著在棉葉背面,使棉葉向背面卷縮,嚴重影響生理代謝。棉蚜繁殖能力強,較難防治。”實踐團成員、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本科生胡晨璐介紹道。
棉田調研結束后,實踐團成員通過張貼海報、播放短視頻、口頭宣講等形式,向棉農科普人工智能(AI)技術及其在農業中的應用,并介紹“棉醫生”APP的功能和操作步驟,積極倡導“用科技改變棉花生產”,使棉農了解AI、使用AI、感受AI。在實踐團成員的指導下,棉農在智能手機上體驗了APP的棉花病蟲害知識問答功能。“現在的科技發展太快了,我們以前要靠自己或者其他老農戶的經驗來選擇農藥和施藥量,一般都是看感覺,沒有精確的概念。現在,在手機上就能得到專業的病蟲害防治意見,真的是太方便了!”棉農謝海濱激動地說。
此外,實踐團成員對“棉醫生”APP的棉花病蟲害診斷功能進行了實地測試。由于實際情況差異,棉花病蟲害診斷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僅對健康棉葉和褐斑病的識別準確率較高,對其他病蟲害的診斷結果欠佳。實踐團成員、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許瑩對APP棉田實地測試結果做出總結:“田間環境復雜,棉葉相互遮擋,晴天陽光強烈,棉葉上光斑較多,影響了照片質量,造成棉花病蟲害診斷準確率不高。我們的AI模型仍不完善,需要持續改進。”
實踐結束后,實踐團指導教師、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馬本學教授和王虎挺副教授,以及實踐團帶隊教師王剛與實踐團成員召開了實踐總結會。大家紛紛表示,將會保持“知農愛農、科技興農”的初心,勇于創新,敢于實踐,凝聚青春之力,助力鄉村振興。
(通訊員:王剛、喻國威、胡晨璐)